花馍,又称礼馍、面花,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2008年6月7日,面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馍不仅在造型上丰富多彩,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如捏成布袋形状的花馍寓意粮食满仓、年年丰收,捏成鱼形的花馍寓意年年吉庆有余等等。

2月19日,我们邀请到非遗传人刘老师为同学们带来新学期的第一堂劳育课——传统花馍制作,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了解用面捏出的万千世界吧!

课堂上,同学们围坐在食堂大厅一角,虚心学习花馍制作过程,大家跟着老师的教学,揉、捏、搓、修……同学们表示花馍制作比拧螺丝难多了,但是大家耐心细心、专心致志地完成着自己的创作,只见同学们手中一块块普通的面团摇身一变,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同学们的花馍造型充满了创意与趣味,有的小蛇被捏成成憨态可掬的模样,有的小蛇尾巴被装饰成彩色,当蛇型花馍与鼓型花馍相结合的一瞬,灵蛇起舞鼓欢腾的画面感有啦!希望“金蛇送福”的蛇型花馍,以及象征着敲响人生新征途鼓点的鼓型花馍,为大家带来新学期的祝福!

此次花馍制作劳育课,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与精湛技艺。中心将进一步拓展思路,让同学们在劳动中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